找到相关内容384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元代中峰明本之禅学思想与禅法略探

    “放下身心,休歇万事,一念不动,六情不摇”,也有认为禅就在“临济一喝,德山一棒”等繁兴大用之中。末后者则视“德山托钵”、“云门话堕”等佛祖机缘为禅。因此,师家教授学人的禅法也就各各不同了。明本略举数例...

    释有晃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60551523.html
  • 晚唐宋初天台宗在吴越地区的发展

    至于永明延寿(904-975),是法眼宗巨匠,且是倡导禅、教合一的著名代表,其集中精于华严、天台、法相三家教义的高僧参与讨论编纂事。其“《宗镜录》举一心为宗,照万法为镜,编联古制之深义,摄略宝藏之圆诠...

    赖建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74251734.html
  • 宋代天台研究序说

    设定  p. 187  一、基本概念的再确认  (一)山家、山外之理解  “山家”之用语,最初出典于湛然的《弘决》。[1] 其所称之“山家”乃意指天台教门。   自山家教门所明中道唯有二义。一离断常属...

    林鸣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74751742.html
  • 佛教布萨制度的研究

    ,mok·a是“解脱”的意思,因此,pr?timok·a就是“各别的解脱、别解脱律仪”的意思[23],在佛教中也就是指出家教团中的戒律,音译为波罗提木叉。称戒律为pr?timok·a,可见佛教视戒律为...以为在家布萨是不存在的。根据各种文献的片段记述,可以肯定的是:在原始佛教时期,甚至是在佛灭后的百余年间,在家布萨确实是存在的。但是,由于在家信众平日散居各地,各自生活,佛灭之后并没有形成像出家教团一样的...

    罗 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90551880.html
  • 明末清初之律学复兴─以见月律师为中心(1)

    生性好奇又酷爱游览山水,幼时就颖慧过人,且擅于绘画,[14] 由于母亲吴氏潜心学佛,在家教薰陶下,见月尤精于描绘观音大士像,[15] 一般人无不争相收藏。[16] 可想而知,早在童稚之年,佛法即于见月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94851947.html
  • 明末清初之律学复兴─以见月律师为中心(2)

    宝华山志》卷12,方亨咸〈见月和尚传〉,页508。  [18] 见月之出家,除了家教、家事使然之外,另一原因应是由于世风使然。明代中叶以降,士大夫学佛的风气大盛,一时清流人望,莫不以探寻佛法祖道相标榜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94851948.html
  • 佛光教科书:《佛光学》(2)

    正知正见,发掘自我,般若本性。   我们现证法喜安乐,永断烦恼,远离无明。   我们发愿普度众生,人间净土,佛国现前。   佛光山与佛光会的关系十分密切,佛光山代表出家僧团,佛光会则是在家教团。佛光山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95751955.html
  • 佛光教科书:《佛光学》(3)

    关系如何?   佛光山是出家僧团,佛光会是在家教团,两者平行发展,相辅相成,共同肩负教化众生的责任。此外,佛光山是佛光会的团体会员,全力支援佛光会举办活动;佛光会则是佛光山的当然护法,应全力护持佛光山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95751956.html
  • 佛光教科书:《佛教问题探讨》(1)

    的天乘思想;道家的清净无为,任性逍遥,等于佛教的声闻、缘觉乘思想。各宗教在多元化的人间,均扮演着导人向上向善的角色,或为身教,或为家教,或为含容各门学科的心灵教育。人间佛教重视当下的净土,致力于解决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00651972.html
  • 智顗的“三谛”思想及其所依经论(1)

    538-597),而是五世纪中叶就已成立于中国的《仁王经》。[22]   三、《大品般若经》、《中论》与智顗的三谛  唐.湛然,《止观义例》卷上,曾说:  故知一家教门,远禀佛经,复与大士[23]宛如符契...

    杨惠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31852380.html